仫佬族服飾
仫佬族主要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將布放進染缸,用藍靛水浸泡,着色均勻之後撈起,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晾乾後,用石磙滾化或棒槌敲打,這樣製作出來的布料閃閃發亮,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藍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視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
仫佬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仫佬族服飾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刺繡技藝是廣西少數民族乃至中國的刺繡工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仫佬族刺繡工藝為主的民族服飾及創意文化系列產品,涉及土布、牛皮、棉紗等多種材質,工藝品圖案豐富多彩,手工精巧別緻, 寓意深遠。體現了中華民族刺繡的多元性與當代藝術魅力。
2010年,仫佬族刺繡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繼承和發揚仫佬族刺繡文化,對傳承與保護仫佬族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從尚存至今的仫佬族舊式服裝來看,男子穿青色琵琶襟無領上衣,女子穿青色大襟衣,戴青 布頭巾,腰系青色圍裙,裙上的系帶編織有黑白相間的精密圖案,需花上數月時間才能織 得,仫佬族人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易 於接納他人的民族,但相互間的交往過程需要 有一件東西作為人們之間的情感紐帶,特別是 親家、兄妹、朋友、晚輩,金錢和貴重物品不 一定能起到如此作用,只有用自己傾情刺繡的 背帶或布鞋等,能才起到人們相互的交往的目 的。在古早的仫佬族地區,仫佬族背帶刺繡、布鞋刺繡等才能起到這樣的功能。
仫佬族刺繡最早出現在唐代,歷經宋、元,明 清為鼎盛時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仫佬族刺繡中出現的各種圖案,說明瞭仫佬族人在 歷史長河發展過程對人類文明、民俗傳統的認 識過程。圖騰中的太陽、月亮、鳳凰、麒麟、 蝙蝠、蝴蝶、喜鵲、萬紫克及其花草樹木等,表示著民族生存的一種願望,太陽和月亮,表 示萬物生存,天人合一;麒麟、蝙蝠、喜鵲意 寓吉祥如意;蝴蝶、花卉,表示美好生活,人 生極致;萬紫克則能避邪任何晦暗和妖魔鬼 怪。仫佬族刺繡,無論從傳承歷史文化,還是 從審美角度來看,基本上為後人所接受,而且 還有被人們傳承下來的趨勢。
仫佬族刺繡之所以能從群體中傳承至今,最能說明的理由有三點:一是文化底蘊厚重。雖是小布一塊,卻能代表一代人的心情;二是通俗 易懂,易於流傳。仫佬族刺繡,圖案很多,但看後給人容易讀懂的感覺,對於贈送方或接受方,在心理上易於溝通和接納;三是禮輕情意重。背帶雖小,但贈送給孫女們作結婚、滿月禮品,是最適宜的東西。
圖片來源: 網上圖片